当前位置:首页>苏北网 > 解惑 >

焦点播报:《中国奇谭》或许少儿不宜;但这号“中国家长”,成人也不宜

时间 2023-02-01 17:55:59 来源:  

您有选择的自由,也请给创作者们一点创作的自由。


(相关资料图)

是个成年人,就该懂这点起码的彼此尊重。

前两天,有位读者朋友给我重点安利了一部国产动画单元剧——《中国奇谭》。

我看了两集以后还挺不错的,正好这几天选题荒,本想专门抽出一天来谈谈这部动漫。

但很突然的,昨晚,《中国奇谭》就上了微博热搜——据说是某位家长在看了中国奇谈之后愤而举报该动漫的一些作品画面吓坏了孩子,并认为该作品三观不正。

这可太有意思了,我特意找来了这篇举报原文来看了一遍,发现是这样的:

你有没有发现?抛开这篇文章起手那个“动画片一般是给儿童看的吧”的刻板偏见不论。文章叙述的情节,其实有一个特别不合理的地方——既然这位作者的孩子看第一集时就被该动画的情节“吓哭了”,那为什么还要让孩子接着看第二集,以至于出现“第二集开始不到一分钟”又把孩子“吓哭了”?

这不符合常理吧。

从常理推断,一般的家长,如果孩子看某个动画片成功吓哭了。那本能反应应该是从此把该动画列入黑名单,以后再也不让孩子看了。

不看《中国奇谭》,让孩子看个什么《喜羊羊与灰太狼》甚至《天线宝宝》它不香么?

明知某动漫画风恐怖、还三观不正、把孩子都吓哭了,还非让他看了第一集再看第二集……请问,您家孩子是充话费送的么?不给他留心理阴影您不罢休?还是您家电视就只能看《中国奇谭》这一个动漫?

如果这位家长所述的情节都是真的,那么这种剧情发生的可能性恐怕只有一种——对《中国奇谭》这部作品,这位家长自己看的其实蛮投入的,以至于看完第一集,意犹未尽,不顾旁边“陪看”的孩子都吓哭了,到点儿还是准时追更了第二集,结果又把孩子吓哭了。

你看,这位家长自己其实就是她“动画片主要是给孩子看的吧?”论断的最大破壁人。

这件事让我联想起了去年的一桩旧闻:某家长连续反复举报《伊索寓言》,最终导致其被迫下架:

通读这个故事,我不知你发现了那个同样的存在的悖论了没有:这位家长是抽出功夫来,“通读了伊索寓言”以后,才将其中“少儿不宜”的情节条分缕析,进行举报的。可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家长认定《伊索寓言》是一本儿童读物,他哪来的那么强烈的阅读欲,非“通读”了该书,反复举报呢?

答案恐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位家长自己读《伊索寓言》恐怕读得比他孩子更加津津有味,并且能看出书中的某些微言大义,然后觉得:哎呀,这太少儿不宜了!带坏俺家孩子可怎么好!举报了!

是的,这两件事当中,你都能感觉到,我国的部分家长,在读书看电视这件事上,有种可怕的“偏执狂”精神,看到自己不爽的文章、动画,他的选择不是给孩子换个故事读、换个动画看,而是举报!举报!举报!非搞到你下架不可。

而这几年来,这种“中国家长”肉眼可见的越来越多,他们总以比孩子更大的热情追更、通读那些在他们看来“小孩子才看的东西”,然后以成年人的认真细致寻找作品中的黑点,再以儿童的标准指责这些作品“带坏了孩子”,最后愤然“举报不谢”……

在他们的“辣手摧花”之下,《名侦探柯南》《地狱少女》《奥特曼》纷纷下架、新番动漫不是被剪就是延播。连《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也经常遭到举报……这几年中国的动漫、文学市场哀鸿遍野。好不容易除了一部《中国奇谭》这样既制作精良、又讽刺现实的动漫作品,居然也能这么快的遭到举报。

而考虑到我国影视作品并没有分级制度,孩子不能看,大家就都别看,恐怕以后,大众一起陪着最低龄孩子一起天天看《天线宝宝》《小猪佩奇》或《雷锋的故事》的日子也不远了,因为这类故事半点可举报的黑点都找不出来。

这位家长在文中深情怀念了一把自己童年时代的国产动画的“盛世”,其实回想我们小的时候,当时的国产动画虽然“百花齐放”,真要说童年阴影,其实也蛮多的,什么《疯狂的兔子》《魔方大厦》《邋遢大王》《镜花缘》《天书奇谈》甚至《葫芦娃》,其中的很多情节今天想起来依然让人感觉怕怕的。

那是真·童年阴影……

不客气的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动漫,哪怕在当时国际上做横向对比,“暗黑风”的作品也不少。

那一代动画导演、编剧借着“给孩子拍动画片”这个题目,夹带了不少自己的私货,加入了很多对现实、对历史的大胆反思、讽刺与批判。

而这些其实肯定只有成年人才能看懂、小孩子看了只会被吓哭的东西,正是构成让后人引以为傲的“中国动画风”的重要要素。

可是为什么,那个时候,这种动画片都能堂而皇之的公开在电视台上播,而没人抬杠呢?

第一,是因为孩子的心灵,其实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而皮实。

有一种非常可笑的心理,以为甭管现实中多么乌烟瘴气,只要把孩子读的书、看的动漫弄得一尘不染,孩子就能保持心灵纯洁。其实你仔细想想自己的童年,哪是如此呢?你看了《圣斗士星矢》就天天出去跟小伙伴对打了么?你看了魔方大厦就想把爸妈装到罐头里去了么?没有吧?文学影视作品“带坏”少年儿童的影响力,其实比现实小的多。

真正能塑造孩子心灵的主要因素,一定是他所生活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一个家长,无力去改变自身和社会,对现实中的假恶丑唯唯诺诺,光在陪着孩子读书看电视的时候装圣徒,严格要求一切文学影视作品中不得出现半点“黑暗元素”,否则就“举报之”。这不仅是一种偏执,更是一种欺软怕硬,无非是欺负写文画画的作者们没什么反抗的权力,而这种举报,“有关部门”真的会接。

第二,也可能是因为,那个时代,离某个当时刚刚过去的特殊年代更近。我们父母那一代人,尤其是当时买得起电视,有闲暇跟孩子一起看动画的社会中上层家长们对一种教训有切肤之痛:

乱搞文字狱,对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那些隐喻、讽刺假恶丑的细节动辄加以吹毛求疵、上纲上线的批判,不仅没办法消灭假恶丑本身,还会引来文化的凋零、舆论的噤声,甚至继之以社会的动乱。

这样的亏他们不想再吃一次了,所以那时的孩子,虽然会被《魔方大厦》《镜花缘》里面的很多情节吓哭。但当时的媒体很也难见那种“吓哭孩子”“过度展现社会阴暗面,让孩子厌世”为名批判这些作品的文章。

那个时代,受众对文化产品的总体容忍度,是比现在更高的,受众是不会动辄上纲上线去举报的。这是当年的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百花齐放的根本原因 。

而今,当我们自己也做了父母,当万马齐喑的文化市场好不容易有了一点点起色,有了《中国奇谭》这样亮眼的作品我们却似乎正在丧失这种自制力。

为什么我们文化舆论圈愈发不宽容呢?为什么各路黑粉们越发没耐心好好说话,动辄就喊“举报”“下架”呢?为什么这种以成人眼光、却拿孩子说事儿的大批判文大行其道了呢?

莫不是真的好了伤疤忘了疼?还是这一代父母,压根就以某些伤疤为荣。

我觉得,这种对文化的不宽容,这种上纲上线,这种死灰复燃的批斗欲,其实是一种更暗黑、更让人压抑的东西。

前苏联的克格勃据说能从自己也很陶醉的交响乐、芭蕾舞中听出、看出反动要素,于是曾经俄罗斯的音乐文脉日渐断绝了。而如今中国家长们,能从一部他自己也主动追的动画片里看出“少儿不宜”。我们的现代艺术、现代文化有没有形成“文脉”还很难说,但这么祸祸下去,断绝怕是肯定的——你看《中国奇谭》这样文风画风都很大胆的片子,其实已经好长时间没出现了。

再它能再度现世的时候,我真心希望那些热衷于批判、举报的“中国家长”们,趁早歇歇。您孩子吓哭了,就看别的去。(就像读我文章不爽的人,我一般都建议他们取关)大路朝天各走半边,这不好么?

您有选择的自由,也请给创作者们一点创作的自由。

《中国奇谭》中某些故事和画风也许“少儿不宜”,但那种阴私而暗黑的批斗欲,那种剥夺他人创作自由也无视自己选择自由的强迫欲,真的成人也不宜。真不知,这种家长能教出啥样孩子来……

相关阅读RELEVANT